2017阿那亚论坛 | 听听建筑名家们如何聊建筑(下)

2017年11月06日 17:02:27 未知

打印 放大 缩小

1029日,2017阿那亚论坛分论坛继续进行。围绕建筑与生活的不同维度,嘉宾与听众展开深入探讨。

“技”与“论”,从建筑形态与内涵两个角度,展开理论探讨。“家”是私密属性,“群”是公共属性,建筑需要寻找到适宜的尺度来营造亲密关系。“城”关注城市化人居,“乡”则将视角拉回乡村复兴。建筑新思维的“范”,与传承历史的“忆”,形成巧妙对话。

自每个人,为每个人,对建筑的反思也是对如今生活方式的全面反思。如何建造更宜居的建筑?值得每个人反复思忖。

640

1一个老人种一颗树时,不知道未来会有谁在树下乘凉。两年前,孤独图书馆通过互联网为人们所熟知。在这个空间里,人们阅读、倾听、享受音乐,孤独的图书馆成了阿那亚的一个精神场所。

2

▲ 论坛嘉宾:董功

这是建筑师董功之前未曾料想的场景。但是他认为,同一个建筑会折射人们不同的思想,建筑与人的互动,是多元且复杂的。

3

▲ 论坛嘉宾:贾莲娜

生活先于建筑而存在,自然与建筑相互影响,建筑师贾莲娜认为,建筑师要有足够敏感的用心,才能切入自然与人居的平衡点。房屋建筑、人与自然之间蕴含着很多层次的情感,面对自然时,建筑师的状态就比较谦卑。

4

▲ 论坛嘉宾:鲁安东

就现实创作而言,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鲁安东认为,平衡好具体任务和持续思考,对保持新思维尤为重要。面向未来的建筑师,首先应该不断回顾历史,反思自身。

5

6

温情脉脉的邻里关系,是马寅心中一直向往的社区氛围,同样在大院长大的建筑师刘珩,也对儿时的邻里关系印象深刻。

7

▲ 论坛嘉宾:马寅

在阿那亚,社区里高品质建筑在物理上聚合人,邻居们还形成线上社群,海边的社区成了一个亲密关系能量场。

8

▲ 论坛嘉宾:冯路、刘珩、张桦、张利、李虎、马寅(从左至右)

这种亲密关系的自我衍生,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张利希望通过设计来实现。玩出来的建筑,一方面保证实用功能,一方面鼓励人在其中自由行动,充分玩乐

9

▲ 论坛嘉宾:张利(左)张桦(右)

建筑的使用能否体现设计初衷是建筑师李虎所在意的。交往空间,最主要的一点,是人能停留,张桦也提出社区营造的实质问题之一。

 

1.1

城市快速更新的时代,保留有血有肉的社区很有挑战性。从心灵的归属感、安全感入手进行营造,不失为解决路径之一。

1.2

家,是建筑中与人最为贴近的存在。居住的体验和感受,必须要忠实于自己的内心。建筑师陶磊对家的总结,简洁、深刻。

1.3

▲ 论坛嘉宾:陶磊

家的尺度,是建筑师共同关注的话题。数十平的小屋,或是开阔的合院,像穿衣服一样最合适,超越身体需求的尺度,并不是人的真正需要。

1.4

▲ 论坛嘉宾:李振宇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李振宇认为建筑师也许需要像诗人白居易学习,家应该让普通的生活焕发感动。

1.5

论及家与自然、人与自然,建筑师张佳晶说,我们作为人类来说肯定是要回归一些本源,像一棵大树一样上面的枝丫,回到根上找到自己的未来。

1.6

围绕水域与田地形成的聚落,是乡村的原型。植根于中国历史的乡村,在城市化进展如此迅速的今天,如何通过建筑焕发生机,为村民提供美好生活方式?

以雨补鲁村复建为例,用建筑设计,将公共空间再造、民艺价值发掘、非遗保护更好的结合起来,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教授吕品晶希望为古村留住古风。

1.7

▲ 论坛嘉宾:吕品晶(左)、何崴(右)

乡村住民的智慧是重建美丽乡村的主力。建筑师需要深入思考、注重设计过程,也需要与村民共同探讨已经与城市生活些许背离的乡间传统。

几千年的农耕历史,积淀着非常丰富的建筑类型。中国的建筑学上,欠缺类似文艺复兴这样的运动。建筑师扎实、深入探索乡村,无论是从社会学角度、还是建筑学角度,都是未来的一种发展趋势。

1.8

▲ 论坛嘉宾:国广乔治

1.9

建筑技术一方面促进建筑的改进提升,一方面又要反复回到使用者——人的根本需求。

建筑设计一定与技术相关,但它依然应该是一个重新发现和选择的过程。中科院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崔彤认为自然界的生物形态中包含有最合理最有用的建构形式,值得人们借鉴。

2.0

▲ 论坛嘉宾:崔彤

关于技术的哲学思考,技术向何处去?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高崧提出技术的价值观问题:怀着良善之心利用建筑技术,考虑人的需要,去假存真,是建筑技术飞速进步之路的一种回归。

2.1

▲ 论坛嘉宾:高崧

通过建筑技术适用性的概念,建筑师胡铮为大家带来一个新角度。围绕三亚机场对面的项目,通过公共空间内置交通系统,适宜的技术使用,可以为人提供更舒适的体验。

2.2

传统建筑与文化,并没有统一的答案。随着中青年建筑师带来的国际视野,建筑学理论和实践愈发走向多元。

2.3

▲ 论坛嘉宾:刘克成

建筑里能否寄存生命真切划过的痕迹。尊重历史,与历史对话,”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刘克成希望人对历史,对自己有一种责任感。这既是个人生活态度,也是建筑师对待历史与文化应有的态度。

2.4

传统与现代之间是无限细分的连续,还是泾渭分明的切割?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

挪威建筑师埃伦迪·布拉克斯塔·哈夫纳认为沉痛的过去,可以通过建筑包裹在美好未来里,传递着他尊重过去的建筑理念。

2.5

▲ 论坛嘉宾:埃伦迪·布拉克斯塔·哈夫纳

2.6

以城市生活角度看建筑,会找到更宏观的切入点。

就城市更新来看,成都太古里项目负责人郝琳认为,营造城市建筑,要结合文化历史元素,同时反映城市的新面貌,营造一种脉动和记忆,让人们感到他是这个地方的主人,这个地方就会变得很强大。

2.7

▲ 论坛嘉宾:张路峰、支文军、徐全胜、李少锋

就城市居住角度,学者李少锋提出住圈集成的概念。从住区到住圈,人们对生活的需求正在扩张。物质的配套集成和人文、自然景观的集成会是城市住宅项目的趋势之一。

从城市运营角度看,一个城市的胜利,未必是某个建筑的胜利。复制明星建筑,不能解决所有城市的矛盾。对于建筑的双刃剑作用,城市运营者应该慎之又慎。

2.8

分论坛的嘉宾,进行了论坛中时间最长、涉及范围极为宽泛的一次探讨。

2.9

▲ 论坛嘉宾:冯路

在人的使用过程中,原有建筑会逐渐被覆盖,建筑师冯路提出对于城市空间变化的思考。他也提示大家重新审视建筑评论与批评的疆界。

3.0

▲ 论坛嘉宾:李翔宁(左)、鲁安东(右)

从策展人角度出发,李翔宁同样关注未来城市公共空间。他认为,未来建筑效率提高,会迅速改变人们对时间和空间的感知。建筑展览会成为定义历史的一个重要的工具。

建筑项目中,利用知识创作建筑,让思想显示到建筑上,再反馈出知识的过程,在鲁安东看来,是最重要的

3.1▲ 论坛嘉宾:张昕楠、冯路、周榕、唐克扬、鲁安东、葛明、李翔宁、方振宁、青锋(从左至右)

建筑学者们掌握着知识权利,将每位学者极少的知识产能解放出来,高效率的应用,周榕正在实践。

 

建筑以空间的方式对生活进行叙事,自每个人,为每个人,为更美的生活提供空间与想象力,这是建筑师们正在实践的理想,也是阿那亚一直在努力呈现的社区形态。

责任编辑:原始人

相关阅读

凤凰网友:Flowers 繁花
评论:在混乱中成长;在成长中乱混。

猫扑网友:你真叫我作呕
评论:如果我死了,唯一放不下的就是我的QQ。

天涯网友:我會很愛你
评论:> 我说:要有上班以外的生活!于是,老婆告诉我这个可以有、于是:我有了加班!

腾讯网友:不相离°  1/m*
评论:虎落平阳被犬欺、落配凤凰不如鸡 。

搜狐网友:小姐,我算个perso
评论:谁说我胖我跟谁急,我不就是有点肿么。

淘宝网友:強顏歡笑ソ
评论:真正能阻止离婚的婚姻法是:离婚后房子归国家!

本网网友:蠢蠢欲动 Einson
评论:不喜欢整理房间,他们都叫我乱室英雄。

网易网友:带你逃离uniVer
评论:你都好意思骗我了,我哪好意思不信。

天猫网友:红衣a young woman
评论:女人=吃饭+睡觉+花钱 女人=猪+花钱 女人-花钱=猪 结论:女人不花钱等于猪!

其它网友:昔年°  /21c
评论:天长地久、根本没有;海枯石烂、纯属扯蛋。